为什么各大核强国都把一半以上的战略核弹头“藏”在海里?难道这真的是保命的底牌?如果了解潜射弹道导弹的重要性,你会发现答案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在核武器的“三位一体”战略中,陆基、空基、海基各有角色,陆基轰鸣、空基灵活,但唯有海基能在敌人打击后依然悄无声息地反击。潜得深、跑得远、找不到——这是它的天然优势。根据最近公开的数据,美国和俄罗斯超过一半的战略核弹头部署在潜射弹道导弹上,就是为了防止“先发制人”的攻击让自己完全丧失反击能力。核威慑的精髓,在于让对手不敢冒那个险。
然而,把导弹送进深海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陆基导弹的发射相对可控,而水下发射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导弹体积必须控制在适合潜艇导弹舱的范围内;水下点火时要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燃气不能反冲伤到发射系统;制导系统要在复杂的磁场与水下条件干扰中保持高精度;潜艇平台还要匹配导弹的尺寸与重量。这一切,都是技术的硬骨头。美俄这样的老牌核大国,在发展自己的“三叉戟”ⅡD5和“布拉瓦”导弹时,也是经过了无数次失败才走到今天。
说到技术的细节,就不得不提燃料的选择。巨浪-3导弹延续并优化了固体燃料推进技术,这比液体燃料反应更快,维护更简单,而且安全性高。对于潜艇来说,这种燃料在深海中可以大幅缩短从接到命令到真正发射的时间——一旦进入反击时刻,每一秒都很宝贵。不仅中国,美国的“三叉戟”Ⅱ、俄罗斯的“布拉瓦”同样是固体燃料,这几乎是潜射战略导弹的“标配”。
巨浪系列的发展历程,用“不易”两个字形容一点不夸张。1984年,中国首次在公众面前展示了巨浪-1,从那时起到巨浪-2登上2019年的阅兵场,中间跨越了35年,期间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在海试、改进、失败、再试中积累经验。直到2018年底,美媒曝出中国试射了巨浪-3的消息,这才意味着中国真正拥有了可从深海发动全球打击的能力。这枚导弹的射程达到12000公里,并且具备分导式多弹头独立重返载具技术,可以在飞行末段将多个核弹头投向不同目标。
和巨浪-3配套的,是094型“晋”级战略核潜艇,以及正在研发的新一代096型潜艇。096型在静音能力、排水量、导弹舱容量上都将有质的提升,据多方分析,它的水下隐蔽性已经越来越接近美俄现役的水平。更强的隐身手段,意味着更强的生存能力,也意味着对手很难在第一轮打击中找到并摧毁它。而如果一艘096级潜艇能携带更多枚巨浪-3,就足以对任何有敌意的国家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意义不只是多打一片区域那么简单,它是反导系统的噩梦。现代反导虽然精准,但面对一次性分裂成多枚弹头的目标,拦截概率会迅速下降,这就像一下子要去抓几只同时朝不同方向飞奔的兔子。即便只剩下其中一枚穿过防线,对对手来说,代价都是他们绝对不愿意承受的。这也是为什么多弹头已经成为核导弹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
放眼世界,美俄的海基核力量已经经营了几十年,它们的战略核潜艇在全球各处的深海“巡游”,彼此之间心照不宣。而中国的脚步虽然起步晚,却在缩短差距。从早期的巨浪-1到如今的巨浪-3,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走过了别人数十年的技术积累,背后的投入和技术攻关难以想象。未来,当096型配备满载巨浪-3常态化巡航,中国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将更为稳固。
深海的静默不是平静,而是一种克制的力量。真正的安全,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