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13 06:28 点击次数:170

同样退市却命运大不同,三招教你识破A股退市背后的资本套路

##夏季补贴计划

引言

一个退市,股价冲涨停;另一个退市,却跌得让人心慌。ST天茂和ST高鸿这两家公司,最近在A股市场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到底是资本的博弈还是投资者的误判?这样的极端分化背后藏着什么玄机?

正文

这回咱们聊的是两个“主角”——*ST高鸿和*ST天茂,同样面临退市,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数。这事儿不光让不少老股民瞪大了眼,也给普通投资者提了个醒:看懂公司背后的逻辑,比跟风买卖重要多了。

先说说*ST高鸿,这家公司算是把“财务造假”玩到了极致。9年时间虚增营业收入200多亿,还能一路混到现在才被强制退市,不得不感叹监管有时也挺宽容。但这次证监会下狠手,一纸《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直接把它打入冷宫。按照最新《深交所上市规则》,只要定性为重大违法,公司就没啥翻身机会,股票价值几乎归零。不少持有者只能眼睁睁看着425万手卖单封死跌停盘,“割肉都来不及”,这种局面谁都不想碰上。

再看看*ST天茂,人家玩的是主动撤离。“业务结构调整有重大不确定性”,听起来像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但实际操作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腾挪。一旦议案通过,不愿意陪跑的小散还能拿现金退出,这就是所谓的“现金选择权”。更妙的是,整个流程相对温和——从8月14日开始停牌,到交易所审议,再到正式摘牌,中间还留足了反应空间。而且不少资金盯上的,是它未来可能重组带来的新故事。所以你会看到784万手买单直接封板涨停,“主动退市≠价值毁灭”的预期,让很多人愿意赌一把。

这里插一句,有些朋友觉得只要公司不是强制摘牌就安全,其实未必!注册会计师那边怎么看?对于*ST高鸿这种年报造假的企业,如果审计师没尽责,很可能也要被问责;而像*ST天茂这样主动退出舞台,则需要特别关注现金选择权是不是公平、业务调整是不是货真价实,否则一切都是表象。这也是为什么专业人士总强调,要透过公告看本质,而不是光听消息炒作。

补充点信息增量吧,其实A股近三年里,每年平均有40-50家企业因各种原因被终止上市,其中超过60%属于财务问题或经营恶化导致强制摘牌。而真正靠主动申请退出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资产重组或者战略转型,比如2023年的某医药类上市公司,就是借壳后重新包装再回来。此外,从产业链角度讲,被动与主动退出,对上下游供应商、债权银行甚至员工影响完全不同——前者容易造成信用断裂连锁反应,而后者则常常伴随新的融资方案或并购计划,对相关方来说压力小很多。

券商研报观点分歧也很明显:中信证券认为未来监管趋严将加速劣质企业清理,有利于提升整体市场质量;中金则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追捧所谓“壳资源”,因为政策风险随时可能变脸;国泰君安则偏向建议关注那些具备优质资产但暂时陷入困境、有明确转型规划的标的,因为这些公司的复活概率较高。从这些分析来看,“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只要是壳就能炒”其实都是认知误区,没有扎实基本面的公司最终难逃淘汰命运。

那么遇到类似情况该咋办?这里送大家三个可操作建议:

1. 资产配置别太集中于单一题材或者热门概念,多元布局可以有效降低踩雷概率。

2. 对涉及重大违法或持续亏损公司的公告保持高度警惕,看清每一次业绩修正、监管问询函里的细节。

3. 主动型退市如果附带现金选择权,可以考虑提前评估其合理性,并结合历史案例判断是否值得参与套利,但千万别轻信“小道消息”。

最后提醒一句:“通胀利好所有资源类股票”这个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有些行业即使受益于价格上涨,也未必能抵消经营风险,更何况财务造假或者治理失效的问题根本无法用宏观因素掩盖。所以还是那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