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7-26 06:41 点击次数:61

用了Vibe Coding后,我的代码能力为何不升反降?

当AI能一键生成可运行代码时,我们还需要自己写for循环吗?三个月前,我兴冲冲地跳上Vibe Coding这辆自动驾驶的编程快车,却在最近review自己代码时惊觉:那些曾经肌肉记忆般的语法规则,现在竟需要反复查阅文档才能确认。

最初接触AiPy这类工具时,那种"动动嘴皮就出代码"的震撼感仍记忆犹新。记得第一次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开发个自动整理桌面文件的脚本",短短30秒后,一个包含异常处理、路径校验的完整Python脚本就跃然屏上。但当我试图手动修改某个函数时,发现自己已经记不清os模块文件操作的参数顺序。

这种能力退化最明显的时刻,是在面试白板编程环节。面对"实现快速排序"的基础考题,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思考如何用自然语言向AI描述需求,而不是直接写代码。曾经能随手写出的递归终止条件,现在需要刻意回忆才能拼凑完整。更可怕的是,当被要求优化一段AI生成的代码时,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看山不是山"的困境——能理解每行代码的逻辑,却难以把握整体架构的改进方向。

深度使用Vibe Coding工具后,我观察到两个危险信号:一是大脑逐渐将编程转化为"需求描述-结果验收"的二元过程,中间的关键推导环节被AI黑箱取代;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发生变异,从"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变成了"调整prompt-评估输出-再调整prompt"。这种转变在提高短期效率的同时,正在悄然侵蚀着工程师最珍贵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公司里那些十年经验的老架构师们使用Vibe Coding时,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图景。他们像经验丰富的导演指挥AI这个全能场工,能精准指出生成代码中隐藏的并发陷阱,对AI给出的方案进行专业级评估。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工具放大了使用者原有的能力差距——强者更强,而依赖者更依赖。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拒绝Vibe Coding,而是建立新的学习范式。就像计算器没有淘汰数学家,AI编程也不该成为能力退化的借口。我开始尝试"逆向训练法":先让AI生成代码,然后手动重写实现;或是用AI解决方案作为参考答案,自己先完成初版再对比优化。这种刻意练习帮助我在享受效率红利的同时,保持对代码的掌控力。

当编程逐渐分化为"需求工程"和"代码实现"两个层面时,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会不会写某种语法,而在于是否还保有将业务逻辑转化为计算思维的本质能力。那些曾被我们视为基本功的for循环和递归,本质上都是特定时代的解决方案。与其焦虑能力退化,不如重新思考:在AI时代,什么才是程序员真正该死磕的硬核能力?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