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翙,字翔初,1881年生于陕西省咸宁县。其原籍为河南沁阳,在他父亲那一代由河南逃荒至陕,靠打铁为生。
张凤翙早年在西安读书,曾考中过秀才,并名列咸宁县同榜第一。1902年的时候,曾经目睹光绪和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而逃难到陕西的张凤翙,考入陕西陆军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两年后,由陕西陆军武备学堂毕业的张凤翙,被选送到日本留学。他先入振武学校学习,后又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为该校第六期学生。
他在振武学校上学时即加入同盟会,还是留日士官生中同盟会核心组织“丈夫团”成员。其同学有阎锡山、程潜、唐和继尧等人。
1909年,张凤翙以优异成绩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到西安,在西安衙门做缮写工作。
毕业于高校但却不受重用,只能做一个抄书匠的原因是:张凤翙在毕业前因怒打中国陆军留学生监督李士锐,所以清政府给以他一年内不准录用的处分。
到了1910年,张凤翙委才被任为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委员,后又升任为新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军、参谋、管带等职。
在新军任职期间,他虽未直接参加同盟会活动,但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人物关系密切,常在一起谈论革命。
当时的陕西新军为原常备军扩编的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因受掌握实权的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的压制,由外地毕业回陕的革命党人,均得不到升迁。
还是张凤翙联络了军界的30余人,扳倒了王毓江及其党羽后,革命党人才开始逐渐掌握新军权力。
陕西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西安起义前商定起义总指挥人选时,钱鼎提议张凤翙,得到众人赞同。但钱鼎告知张凤翙起义计划时,张概然应允。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一举成功,张即被举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陕西军政府随即成立。
秦陇复汉军在大统领张凤翙率领下,进攻西安满城。满城在西安城内的东北角,面积约占全城的四分之一,是驻防旗兵及其家属的驻地,守城旗兵约5000人,负隅顽抗。
张凤翙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带领将士经过一天一夜激战,终于攻占了满城,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巡抚钱能训走脱,西安遂全城光复。
武昌军政府的黎元洪在听闻陕西光复后,特任命张凤翙为秦省都督,并颁发了都督印。
张凤翙遂改称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嗣后亲赴东、西战场,指挥与进攻陕西的清军激战。
当时清军从东西两面进攻陕西,西面为原陕甘总督升允,他率领河西马家军的马安良部进攻乾州;东面为河南毅军的赵倜,他率领部队进攻潼关。
张凤翙让张纺和陈树藩去守潼关,而让张云山去守乾州,清军屡攻不克,陕西成为北方起义省份中唯一幸存者。PS山西当时已被曹锟占领。
1912年7月,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后,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张凤翙注重家乡的教育,但当时陕西又没有什么大学,于是张决定全力以赴地创办西北大学。
他以原陕西法政学堂为基础,将三秦公学、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高等学校等校合并,成立了新的西北大学。
该学校设大学预科和法、文、商、农各专科,使其能尽快培养出各类为国家和陕西建设所用的大量人才。
当时,西北地区人民因贫困,故大量种植鸦片。为此,张凤翙特派张云山师长出巡渭河南北产烟较多地区,每到一个乡镇,召集当地军民宣布政府禁种鸦片的决心和办法。
在张凤翙和各级官员努力下,短短时间,陕西禁种鸦片的运动就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913年夏,张凤翙又与康寄遥等人筹划在陕西创建纺纱厂、面粉厂、电力公司等企业。
二次革命爆发后,张凤翙反对革命党人起兵讨袁,并秉承袁氏旨意通电声讨孙中山和黄兴。为讨袁氏欢心,当熊克武在重庆讨袁时,张凤翙派师长张钫带兵参与镇压。
陕军原有八万人,在袁世凯的要求下,张凤翙将其缩编为三个师,并且还排挤其中的革命党和哥老会组织成员。
张凤翙和哥老会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张成为军政府大统领时,哥老会出身的万炳南即武力谋求大元帅之职,张云山也曾另立旗帜与其分庭抗礼。
这一时期哥老会掌握着实权,同盟会力量有限处于弱势,哥老会首领与军政府首领矛盾十分激烈,只是由于共同抗清才勉强纠合在一起。
到袁世凯窃权成为临时大总统后,陕西紧张局势告一段落,军政府大统领张凤翙投附袁世凯,袁世凯遂授意军政府镇压哥老会、排斥革命党人。
哥老会首领万炳南欲强索子弹、辎重以自立,被张凤翙设计击杀,此举引起哥老会会众愤恨不满,迅即发起兵变反抗,但遭到张凤翙的军事镇压。
多名哥老会会众遭到残忍杀害,其余哥老会首领偃旗息鼓,首领张云山也因屡遭压制愤懑而死。
1914年3月,河南白朗起义军由湖北紫荆关关入陕,张凤翙亲率大军镇压。张凤翙在陕西又是裁军,又是排斥革命党和哥老会,还帮袁世凯围剿白朗。
他以为这样做,就能保住都督的宝座,但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张凤翙的妄想,张虽是袁世凯的河南老乡,但因其曾为同盟会成员,就注定了他的都督位置做不久。
果不其然,在当年的6月,袁世凯就以追剿“白狼军”为名,派其亲信北京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为第七师师长兼“剿匪”总司令,率军入陕,并任陕西督军。
至于张凤翙则被袁世凯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撤销了都督头衔,而改任为将军府杨威将军。从此,陕西成为北洋军阀政权直接控制下的据点。
1915年,张凤翙奉调入京。他在途经潼关时,作诗一首:屠门大觉梦一场,醒来尤未熟黄粱。三年威信一朝失,自愧不如陆建章。
后来,袁世凯谋称帝,授意知名人士上表劝进,张凤翙亦列名其中。
1917年张勋复辟时,张凤翙曾怒发冲冠,一个人由北京返回陕西计划组织力量反对,但因陈树藩的忌惮和段祺瑞迅速平定张勋,而致其计划落空。
1924年,张凤翙谋划驱逐陕西督军刘镇华及其镇嵩军在陕西的势力,不料走漏风声,导致其被刘镇华软禁。
后在进步人士呼吁下,刘镇华迫于压力,才释放了张凤翙。张凤翙获释后,又返回北平闲居。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凤翙只身回陕,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主张坚决抗日,且十分关心教育,期间与惠春波等人士创办了菊林中学。
1943年,张凤翙在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大会期间,周恩来曾到其下榻之处看望。
1945年,张凤翙任陕西各界慰问抗日将士代表团团长,到豫西慰问各抗日部队。
1947年,国民党当局拟推举张为陕西省党部书记长候选人,被张拒绝。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张凤翙严词拒绝国民党当局逼迫其去台湾的图谋,被送往兰州。兰州解放后,彭德怀司令员派专人慰问,并于同年8月下旬返回西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副省长等职。
1958年7月19日,张凤翙在西安病逝,享年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