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那场瑞典男团和日本的对撞,说到底,没有人期望比分会被拖进决胜盘,大多数看球的,都笃定日本要稳进决赛。场馆内外,字幕滚动,就是二号种子的连胜纪录和阵容深度,从太田、户上配合开局,张本智和中路压阵,一副绝不会意外的样子。赛前看赔率,瑞典队那边,冷门赔率直线飙高,几乎没人敢下注。谁都没想到,比赛里头起了那样大的波澜。
开头一盘双打,日本队配合太顺畅。太田、户上串联,线路实在犀利。瑞典俩人,卡尔森和莫雷加德,拼到汗流浃背还是没压住,前两局还在勉强胶着,到第三局就被日本连下分。现场音响里,每个日本得分都带动一片高呼。镜头扫到瑞典替补席,大伙儿低头,安静着,只有领队皱着眉头不停叮嘱。比分1-0,日本先拿。
紧跟着第二盘,张本智和那股子凶劲儿实实在在让莫雷加德吃瘪。日本媒体形容他控球“飘逸又带着杀气”,一开局就是连续三板拉冲,莫雷加德只能退台防守,吃力地扣回去,速度始终拼不过。张本节奏很快,三局结束,赢面太大。瑞典方面开始有人摇头,观众席里的瑞典小旗子也不太挥了,分数2-0,日本队上半段完全压制。
电视转播里的字幕弹出来,日本历史晋级团体奥运决赛的概率,超过八成。瑞典那边,社交网友已经有人在留言,说“见好就收,下一届再冲”。此时气势低到了极点。主教练喊暂停,拉着卡尔森低声说话。卡尔森应声而去,进了场地。
第三盘开始,户上隼辅站在对面。气氛有点不同,卡尔森从头到尾都是一副豁出去的表情。正手、反手,拉球、拧拉,每一下都带着劲。失分时他会大喊,赢分之后团员也会跑出来击掌。比分胶着到1-1,卡尔森突然连续发出两个小球,让户上愣住。观众席上,瑞典球迷又开始挥旗了。第三局被拉回分,关键是卡尔森守住了连续三个高压球,最后比分3-1拿下。瑞典追回一分,总比分2-1,气氛一下又有了转机。
第四盘,莫雷加德二度上场,对上篠塚大登。全场转播镜头拉近,每个发球、接球,瑞典板凳席整个起来给他鼓劲。莫雷加德这一盘,状态和前面判若两人。拉球用力,接发球果断,两个弧圈球直接调动开篠塚防线。前两局打完,1-1。关键第三局,莫雷加德连得三分,叫停后篠塚明显有些急躁,后面控制失误多,瑞典队员一声大喊——3-1!比分追成总分2-2。
要说看比赛的心情,大起大落。场内快气炸,日本教练低头不语,瑞典倒是一副不服输的劲。第五盘,最有压力还是落在了安东·卡尔伯格头上。站在对面的是张本智和,张本已经在单打里展示过他的硬核实力,卡尔伯格头发湿透,人显得很紧绷。
比赛前两局,卡尔伯格完全被打乱节奏,接连丢分,比分0-2。瑞典球迷集体沉默,现场能清楚听到教练喊“hold on”。卡尔伯格喘着气,换边时还是坚定表情。第三局一上来,他突然变了打法,前三板变得极快,发球劈长,第二拍大斜线直冲,日本队教练稳不住站了起来。卡尔伯格一板板拼,气势渐起,比分从5-7咬回,到最后12-10强行拿下一局。
转折点一出,张本也急了。第四局,卡尔伯格继续坚持快攻和落点变化,张本几个强拉都出界,瑞典拿下。第五局拉到平分,两边都不叫暂停,队员全都是死盯着场地。最后卡尔伯格一个侧身拐弧圈得分,彻底击穿。全队冲进场地,高喊,一队瑞典人抱成一团。
这一刻,瑞典乒乓球几十年的团体奖牌梦算是圆了。真实的感觉,队员们抱着彼此,喊着,甚至喊出了一些听不懂的瑞典语。社交平台上,瑞典本地网友甚至开始用花式表情刷屏,“从未如此爱过乒乓”、“童话还真敢写”。日本媒体只几个字“痛恨被翻盘”,有日本球迷写,“输得不冤”。
3-2,这个比分,欧洲队想在奥运乒乓球团体赛里拿牌,本身就难上加难。更何况,这次对手是亚洲顶尖队伍日本。几乎没人能想到,瑞典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还能绝境逆转。全场的数据也挺能说明问题:日本前两盘得分效率、单板强度都高过瑞典,但瑞典后面三盘把控住心理,失误少了很多,卡尔森与莫雷加德救起的关键分,全队士气逐步反弹。
赛后采访时,莫雷加德眨着眼说,“没有任何顾虑,就只想着去赢,不管几分落后”。卡尔伯格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相信自己,赢更多”。队内合影时,卡尔森举起战术本,一脸不相信是真的那种表情。那天晚上,瑞典各地乒乓俱乐部灯都熄得晚,无数青少年在社交平台刷他们的合影。那张团员们泪眼包围的照片,也被无数国外媒体转发。
日本队这边,教练一脸遗憾接受了结果,张本智和主动向球迷鞠躬。整个第二天,日方球迷纷纷在网上点评,“短板心态、用人轮换不够果断、决胜盘太紧张”,还有分析说,瑞典对转守为攻的调整比日本快一拍,队员更敢出手。不论怎么总结,这一战对日本男团还是重击。
瑞典随后的决赛,输给了中国男乒,那场比赛其实没悬念,比分0-3,双方技术和整体深度差距还比较明显。不过,瑞典队那种精神力量已经被队内、被欧洲同行广泛讨论。瑞典名宿佩尔森评论说,“这支队伍跟当年我们那一代,不是打法上的相似,而是精神上的延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瑞典乒乓球传统上单打成绩还行,团体赛总是差点意思,这回算是破局。
直到今天范畴里头,很多桌球论坛还有人在讨论那场半决赛,反复刷那几个逆转的精彩球。有人翻出历史数据,瑞典男团几十年奥运历史,从未突破四强,从来都是早早出局。现在光荣的记忆已经书写在奥运领奖台。记者在混采区里听到莫雷加德一句话,“想让新一代欧洲球员相信,亚洲队并非不可战胜”。
对比双方整个系列赛,那种整体自信心的提升,其实比单纯的技术分数更加让人记得。有业内教练分析,瑞典这次关键靠的就是不怕输,连续调整阵容,适应场面变化,打得每一盘都非常蓄力不泄底气。对手越是想早早结束战斗,瑞典队反而越是给了压力。
欧洲乒乓球的小环境,也因为这块团体奖牌得到巨大的推动。有人说,看过这场比赛,很多小国青训中心都掀起了一波“学习瑞典模式”的讨论。数据不会骗人,瑞典男团那年里不仅是第一块团体奖牌,更是整个项目里的分水岭。每个人的脸上挂着自豪。中国媒体也点赞:“尊重每一个逆转和突破”。其实比赛更多时候不是比谁更强,而是谁能在想被打倒时,耗到底气,翻盘到最后。观众看完这一场,谁都能体会那种血脉喷张的感觉。
颁奖大厅里,瑞典队站上领奖台,三个人偷偷握手。过去所有失利、痛苦,最后都凝聚成了一枚团体奖牌的重量。那天夜里社交平台图片刷了一夜,瑞典乒乓球正式改写了欧洲格局。很多年以后再回头看,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时代转折。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