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这块土地上,冲突的阴云一直没能彻底散去。最近几年,以色列和伊朗背后的武装力量之间的摩擦愈发激烈,胡塞武装作为也门的一股势力,在红海航线出手之后,又开始对以色列展开远距离的打击。
他们声称这是在支持巴勒斯坦,但实际上只让地区的不安变得更严重。作为中国人,我们一贯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分歧,避免用武力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因为局势的升级不仅会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还可能扰乱全球的供应链。
胡塞武装在2025年8月22日发射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充分展现了其武器水平的提升。这款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射程超过2000公里,飞行速度接近马赫数级,远远超出了以前的常规型号。不同于过去主要依赖的伊朗仿制导弹,这次他们引入了集束弹头设计,这玩意儿类似于分弹头,能够在飞行快结束时释放多个子弹药,达到饱和攻击的效果。以色列的防御系统虽然成功拦截了主弹体,但子弹头还是成功突破了关卡,击中了本-古里安机场周边,导致设施受损,航班也被迫停飞。
这款导弹的突破,主要得益于伊朗技术的转让,胡塞阵营经过自己改良,把分离装置从之前的简单散布升级成更加精准的分布方式。跟2024年7月那次无人机突袭比起来,之前的攻击也就造成点儿伤亡,而这次采用集束弹头,拦截难度大大提高,防御的成功几率明显降低。
机场附近的道路被毁,车辆也受到波及,这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修复和延误的损失。这一情况显示出胡塞从以往的游击式干扰逐步转向更具战略性的攻击,同时也促使他们的导弹系列不断升级和改良。
以色列反应迅速,8月24日空军派出F-15I战斗机群,对也门萨那展开空袭。这些飞机以远程飞行和携弹能力闻名,每架装备了精准制导炸弹,包括硬核穿透弹,比如GBU-31,重量差不多900公斤,能穿透钢筋混凝土达1.5米深后引爆。跟2006年对黎巴嫩目标的行动比起来,当时的钻地弹只打到表面,这次以色列通过优化算法和改进引信,确保了内部破坏效果到位。
以色列的空袭锁定了总统府、发电厂和燃料基地,第一轮打击主要用GBU-31精准炸弹直指指挥中心,第二轮则用一些较轻的弹药补充火力,弥补不足。预警机实时提供情报支援,加油机确保长距离飞行顺畅,电子干扰设备也积极压制胡塞的防空雷达,让行动更为顺利。
爆炸引起萨那部分区域停电,燃料泄漏点燃了大火,胡塞方面报道共致6人遇难,86人受伤,其中还包括一些平民,部分建筑倒塌,但核心区域还没完全毁坏。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套钻地弹的使用体系逐步由简单粗放的轰炸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打击,命中率从80%提升到了95%,这也充分反映了以色列战术的不断革新。
和胡塞的导弹比起来,前者更讲究突防能力,后者偏重点状破坏,成本控制得还算合理。胡塞用的集束技术虽然能分散风险,但弹头威力不算特别大;而以色列呢,则利用卫星进行校准,提高了穿透深度大概20%。
这次事儿揭示了双方武器研发的轨迹。胡塞的导弹从用液体燃料变成了固体燃料,准备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隐蔽性大大增强,也带动了本土装配线的升级。跟伊朗4月那次袭击差不多,但射程更远,分离的弹头数量也多了,还巧妙避开了拦截的弧线。以色列的F-15I飞机对挂载设备的兼容性特别强,结合美制的情报系统,这样一来,能巧避民用区,减少了附带的损伤。
袭击过后,萨那的修复工作得花上好几周,胡塞的威胁反弹得更狠了,不过能源短缺让他们行动放慢了节奏。以色列的机场迅速恢复运营,警戒级别也升级了,整个局势的循环展开得很明显。从技术角度看,胡塞开始借鉴核的思路,转向常规的饱和打击;而以色列则协同研发新型弹药,升级传感器设备,整装待发。
这种对峙没啥好处,对和平没有帮助,国际社会应该搞点外交手段,别让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影响全球的稳定。我们提倡公平地解决根源性的问题,推动地区的和谐,从而实现长久的和平。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