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白了,现在的游戏圈,最不重要的就是游戏。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份快乐,一个异世界,一场英雄梦?醒醒,你买的只是一张通往巨型社会实验场和商业收割机的门票。游戏公司那帮西装革履的“醉翁”们,意从来不在你这瓶“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他们PPT上的DAU、MAU、ARPU值,在乎下个季度的财报能不能给华尔街的大佬们一个交代。
这套逻辑,一千年前的老祖宗欧阳修早就玩明白了。
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人家是豁达,是与民同乐,是高级的政治智慧。现在游戏公司也说“我们的意不在游戏”,他们是鸡贼,是数据至上,是把玩家当燃料的冷血资本。
同样一句话,千年之后,境界差了十万八千里。
魔幻不魔幻?
1、作为“酒”的游戏,不过是精致的鱼饵
咱们先聊聊这瓶“酒”,也就是游戏本身。
现在的游戏,尤其是那些3A大作和头部手游,哪个不是卖相惊人?CG宣传片做得比好莱坞还燃,美术设定集比时尚杂志还厚,世界观背景写得比网络小说还长。从角色的一根毛发到远景的一片云彩,都透着一股“我们不差钱”和“我们很有品”的精致感。
你一看,哇,这酒瓶子真好看,雕花烫金,还带限量版签名。你激动了,你掏钱了,你觉得这钱花得值。
然后你一打开,吨吨吨灌了两口,咂咂嘴,感觉味儿不太对。
初入口,确实有点甜头。新手指引丝滑柔顺,前期体验堪称完美,到处都是正反馈,杀个小怪都给你爆神装的音效。你感觉自己就是天选之子,是这个世界的龙傲天。但很快,这股甜味就变成了工业糖精的齁。
主线任务开始变得重复,无非是“去A点杀10个B,然后去C点找D”,俗称“上班”。
养成系统变得深不见底,升一级要的材料能绕地球一圈,不肝就得氪,不氪就得被战力排行榜上的土豪当猪宰。
社交系统变成了攀比系统,谁的皮肤更炫,谁的坐骑更亮,谁的翅膀扇出来的风更带劲,都成了隐形的鄙视链。
这时候你才反应过来,这瓶“酒”的本质,根本不是为了让你“喝得爽”,而是为了让你“离不开”。它所有的设计,都指向一个目标——让你上瘾,让你沉没,让你心甘情愿地为那些“山水”买单。
这酒,就是一枚精心包装过的鱼饵,闻着香,看着美,但钩子就藏在里面。
而你,就是那条被精准计算过的鱼。
2、作为“山水”的KPI,才是真正的盛宴
那么,醉翁们真正在乎的“山水”到底是什么?
不是什么艺术追求,也不是什么玩家口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有点悲观的看法)
是数据,是冰冷的、能写进财报里让股价上涨的数据。
这片“山水”的名字,叫KPI。
第一座山,叫“留存率”。 怎么让你留下来?很简单,用各种签到、每日任务、每周挑战把你捆死在游戏里。今天不登录,你就错过了几个亿的资源;这周不清体力,你的进度就落后一大截。他们用心理学上最阴损的“损失厌恶”逻辑,让你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天准时上线打卡。你的游戏时间,不再是享受,而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义务”。
第二座山,叫“付费率”。 光留下来不行,得掏钱啊。于是,各种“聪明”的设计来了。首充6元送绝版神器,不买感觉自己亏了一个亿;月卡30元,性价比之王,四舍五入等于白送;战令系统,98块钱解锁一百个等级的奖励,给你一种“我花了小钱办了大事”的幻觉。他们不会逼你一口气氪个648,而是像温水煮青蛙,用无数个小额付费,慢慢撬开你的钱包。等你反应过来,已经在这片消费主义的山水里裸泳了。
第三座山,叫“在线时长”。 这更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活跃度,是给投资人画大饼的核心素材。为了让你多待一会儿,他们能整出无数花活。无意义的跑图,漫长的副本加载,复杂的装备强化动画……每一个环节都像在对你说:“别走,再待五分钟,求你了。” 这已经不是在做游戏了,这是在做互联网产品,在用一切手段抢夺你的时间注意力。
这三座大山,构成了游戏公司眼里最美的风景。他们根本不在乎游戏好不好玩。我是说,他们真的,从根上,就不在乎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给你带来快乐。
他们只在乎,你今天上线了吗?你在线多久?你充钱了吗?
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每一次付费,都是在为他们的“山水画”添砖加瓦。而那瓶让你入门的“酒”?早就在角落里积灰了。
3、作为“醉翁”的大厂,早已不是酿酒人
曾经,做游戏的是一群热爱游戏的“酿酒师”。
他们可能是几个挤在车库里的愣头青,可能是一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艺术家,他们想做的,就是酿一瓶惊世骇俗的好酒,让所有喝到的人都拍案叫绝。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名留青史的经典。
但现在,坐在决策桌前的“醉翁”,大部分都是“品酒师”和“销售经理”。他们是手持MBA学位的精英,是深谙人性的产品经理,是玩弄数据的增长黑客。
他们不关心酿酒的工艺,只关心这酒的包装够不够吸引人,营销故事够不够动人,利润率够不够高,能不能快速复制铺满渠道。
于是,游戏开发变成了一套工业流水线。
剧本?不用原创,市面上什么火就抄什么,换个皮就行。
玩法?不用创新,把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系统缝合在一起最保险。
角色?不用深刻,只要符合大数据跑出来的用户画像,够帅够美够媚宅就行。
整个过程,充满了理性的算计,唯独缺少了感性的灵魂。
你以为他们在创作艺术?不,他们在生产商品。
你以为他们在实现梦想?不,他们在执行商业计划。
这帮醉翁,早就忘了酒是什么味道了。他们唯一能品尝出来的,是金钱的味道。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4. 谁在买单?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是与民同乐,大家一起欣赏山水,其乐融融。
游戏公司的这场“醉翁之宴”,谁在买单?
是我们,是每一个真心热爱游戏,却被当成数据和钱包的玩家。
我们用真金白银和宝贵的时间,供养着一场又一场资本的狂欢。我们以为自己在为梦想和热爱投票,实际上,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在加固这个“意不在酒”的畸形模式。
我们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算法推荐给我们同类型的游戏,厂商用同样的套路反复收割,我们就像一群在原地打转的驴,眼前永远吊着一根“新版本”和“新角色”的胡萝卜。
我们愤怒,我们吐槽,我们骂骂咧咧地卸载游戏,然后……又在下一个“画饼”宣传片面前,选择了“再信一次”。
这或许才是最悲哀的。
醉翁们很清楚,他们卖的不是酒,而是我们这些饮者对“好酒”的渴望与幻想。只要这份渴望还在,他们的宴席就永远不会散场。
所以,朋友,下次当你为一款游戏心动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
我到底是爱上了这瓶酒,还是仅仅迷恋于他们描绘的那片山水?
搞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至少,能让你在被当成韭菜的时候,保持最后的清醒。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