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当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以一种罕见的“二次登陆”姿态,于16时40分前后在上海市奉贤区沿海登陆时,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神经再次紧绷。此前,它已于当日清晨4点30分左右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岛沿海首次登陆后再次入海。这场台风不仅带来了狂风暴雨,更以其诡谲的路径和缓慢的移动速度,深刻拷问着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韧性,并揭示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上海的防灾减灾史,是一部与水患搏斗的演进史。从早期修筑海塘抵御潮汐和台风的冲击,到如今构建起精密复杂的城市防汛体系,上海在“硬实力”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宝山海塘从1949年国民党军队破坏后的紧急抢修,到为保障宝钢建设而提升至抗十二级台风标准,再到如今兼具生态旅游功能的滨江岸线,其变迁反映了城市防洪标准的不断提升和理念的更新。同样,上海地铁的防汛能力也从曾经“地下海”的困境,通过增设排水沟、升级电动升降防汛板等技术革新,逐步具备抵御“百年一遇”降雨的能力。此次“竹节草”来袭,上海迅速转移28.3万人,停运640架次航班,这些高效的物理应对措施,正是城市应急管理“硬实力”的体现。
然而,“竹节草”的二次登陆,以其持续性和不确定性,暴露了城市韧性建设中被忽视的“软肋”与“盲区”。台风对经济的影响远超短期停摆,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者等群体,冲击尤为显著。据统计,台风期间航班大面积取消、工厂停工,直接导致大量依赖日结或项目收入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个体商户收入骤减,他们缺乏传统劳动保障体系的支持,难以获得有效补偿。例如,2025年台风“云雀”曾导致东亚供应链局部中断,芯片、海产、航运等行业均受波及,这提示我们,对经济“毛细血管”的韧性评估和支持机制亟待完善。此外,独居老人、残疾人等信息弱势群体,尽管有“一键通”等科技辅助,但在极端天气下的心理恐慌和信息获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是应急体系的“盲点”,其心理创伤常被显性救援所掩盖,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干预。这警示我们,城市韧性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强度,更是社会体系的温度和公平,政策空档亟需填补。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新常态,上海的城市韧性建设必须从“物理防御”思维向“人本韧性”思维转变。这意味着,除了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更要将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融入防灾减灾的每一个环节。借鉴德国在极端高温防护中对职业暴露人群的强制性保护规定(如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5℃必须停止作业),以及日本“韧性社区”将防灾教育融入日常、通过常态化演练培养民众“防灾肌肉记忆”的经验,上海应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灾害心理支持体系,为受灾群众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并利用大数据识别高风险心理群体。同时,应针对灵活就业群体设立专项灾害保险和援助基金,填补政策空档。通过科技赋能,如“闪信”强制弹窗确保预警信息“霸屏”直达,并激活社区互助的内生力量,构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互助网络,让居民成为防灾减灾的积极参与者,共同构建城市的“韧性基因”。
“竹节草”的每一次风雨洗礼,都是上海重新审视自身韧性、重塑城市与生活关系的契机。一个真正强大的城市,不仅在于其经济的繁荣和高楼的耸立,更在于其在风雨来临时,能否保障每一个生命的安然无恙,治愈那些看不见的心理伤痕。唯有将科技、政策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上海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惊涛骇浪中,持续彰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厚底蕴,让每一次挑战都成为迈向更安全、更智能、更人性化未来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