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21 10:24 点击次数:121

那一年的雪,被鲜血染红:重访谭家桥战场

坐落于安徽黄山之脚的谭家桥,群山寂静无声,却默默地镌刻着一页波澜壮阔而又悲壮惨烈的史篇。1934年12月,一场关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命运的激战在此爆发。此战不仅深远地塑造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命运轨迹,更在革命史的宏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雪征程,两劲旅热血会师

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的局势愈发紧急。为有效牵制国民党军队,缓解中央苏区的压力,同时推进抗日运动的宣传和推广,中央当局决定派遣红七军团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境地区发起进发。红七军团在寻淮洲军团长、乐少华政委、粟裕参谋长、刘英政治部主任的领导下,于7月7日从瑞金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穿越重重险阻,于11月初成功抵达闽浙赣苏区。在此,红七军团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并,组建为红十军团。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担任军团长,乐少华担任政委,粟裕担任参谋长,刘英则负责政治部工作。

红十军团组建完毕,依照既定作战方针,兵分两路,向汤口地区挺进,待会师后,再行扩大战果、宣扬抗日主张。11月18日,寻淮洲率领红十九师作为尖兵,率先突破江西怀玉山及德兴东北的敌军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红十九师沿途击破敌军重重围追堵截,历经常山、上坊、分水、歙南、绩溪等地,终于在12月6日攻克旌德县城,继而沿旌德庙首、下洋和太平留杯荡等地,迅猛地向汤口进发。

沿途,战士们餐风露宿,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毫不畏惧退缩。当抵达昌化西部边境时,红十九师在侯头与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遭遇,双方为争夺马头山这一制高点展开激烈交战。战斗持续至深夜,红军击毙敌人50余名,成功夺取马头山,并保障主力顺利穿越杭(州)徽(州)公路北上,于12月10日率先抵达歙县汤口(现为黄山区)。

方志敏、刘畴西等英勇将领所率领的红十军团部及第二十师,亦于11月24日撤离苏区,沿着德兴、开化、婺源等地,向皖南挺进。在漫长的征途中,他们勇敢地跨越了重重难关,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始终坚定不屈。12月9日,方志敏指挥的红十军团与第二十师在兰渡成功伏击敌人,随后从休宁的兰渡、西馆出发,转战至岩脚、东亭、小溪,直至蓝田、儒村。

另一支队伍则经休宁的龙源、北山、迪岭、南塘、贵源、闵坑等地,最终抵达儒村与主力会合。下午3点左右,他们离开高桥,抵达歙县岗村(现属黄山区)。10日,红十军团部与第二十师全体人员抵达汤口地区,与早已抵达的红第十九师实现了胜利会师。

汤口镇程家祠堂,即今日汤口中心小学的所在地,见证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8000勇士士气如虹、军威凛然的会师盛况。红十军团部在祠堂门前举办了热烈的军民联欢大会,方志敏同志登台即兴发言,对日寇的罪行进行了严正声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勾当,并激励民众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

一时间,报名参军者络绎不绝,甚至连当时正参与青阳至屯溪公路建设的青年民工也纷纷投身红军,汇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红军宣传队还在村头发放抗日宣言,墙上书写革命标语,并深入周边农村宣讲革命真理,教唱革命歌曲,进一步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二、致命之失:乌泥关的72小时生死较量

汤口会师的消息令蒋介石深感意外,他迅速发出紧急电令,紧急调动兵力,组建了“追剿队”,分兵对红军先遣队进行尾随和围堵。这支追剿队由浙江省保安处长俞济时担任指挥官,下辖第7师第21旅(李文彬部)、第49师(伍诚仁部)、补充第1旅(王耀武部)以及浙江保安第1纵队(蒋志英部),共计11个团,兵力超过10万。俞济时接到命令后,在歙县岩寺设立了指挥部,并下达了具体部署:令第21旅集结于太平,补充第1旅集结于岩寺,第49师则从婺源调往休宁。

经过两天的精心整编,先遣队于12月13日勇敢地翻越黄山,抵达太平谭家桥,并分别驻扎在谭家桥街区、文雅、西潭以及留杯荡等地。与此同时,红十军团指挥部与主力部队一道,沿着汤口至屯(溪)青(阳)公路向北转移。然而,敌军却派出飞机对黄山进行空中侦察,并集结了大量重兵分头进行追击,企图将其一举消灭。当晚,敌补充第1旅(王耀武指挥)抵达汤口。得益于歙县中心县委提供的情报,先遣队为了挫败敌人的阴谋,决定在歙县乌泥关至太平谭家桥的公路两侧有利地形设置伏击,准备歼灭敌人。一场著名的谭家桥之战即将拉开序幕。

谭家桥位于徽州通往太平的必经之路上,四周群山环拱,诸如乌泥关、石门岗等制高点错落其间,堪称埋伏歼敌的绝佳场所。先遣队我方计划将战斗力突出的红十九师部署于公路东侧的石门岗、乌泥关一带,承担主攻任务;此外,红二十、二十一师(汤口会师后新加入的部队)亦将参与作战。坐落于西侧的高地之上,我军肩负着阻断敌军退路及抵御援军的重任;待敌军深入至预设的伏击圈内,红十九师便当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将紧随其后的国民党军主力围而歼之,从而一举击碎了敌人的追剿企图。

然而,由于军团长刘畴西对敌情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导致临时对部署进行了调整。他将红二十、二十一师(主要由新兵组成,装备相对简陋)部署在了前沿的伏击阵地,而将红十九师(作为主力精锐)作为预备队保留在了后方。14日凌晨,随着王耀武指挥下的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步入伏击区域,新兵们因紧张情绪而未能迅速扣动扳机。发起有力攻击,错失最佳战机。敌军迅速察觉到先遣队所设的伏击,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数量上的优势,迅速调集兵力展开反击。

红十军团的勇士们虽浴血奋战,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在敌军凶猛火力的压迫下,他们逐渐陷入了不利的境地。“冲锋!向前!给我杀敌!”年仅22岁的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面对着即将丧失的战机,怒火中烧地亲自率领队伍发起冲击。他紧握着手中的驳壳枪,冲锋在前,不料腹部遭袭,鲜血立刻染红了棉衣。战士们见状,纷纷欲将他背走后撤,但寻淮洲紧抓树干,大声呼喊:“不要管我!誓守阵地!”依然坚定如初。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昏迷。终究,因伤势过于严重,寻淮洲英勇捐躯,年仅22岁。他的离世,对红十军团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也为这场战役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调。除寻淮洲外,红十军团中还有众多官兵在激战中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谭家桥的这片土地。

寻淮洲团长雕像

尽管红十军团战士们英勇奋战,鲜血洒满沙场,然而,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以及指挥上的失误,他们终究未能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谭家桥一役的失利,使得红十军团陷入了敌人的层层包围之中。

面对极端的困境,方志敏、刘畴西等英勇将领率领部队辗转奔波,力图突破重围。然而,不幸的是,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一带,部队再度遭遇敌人的围剿与追击,陷入了绝境。“纵然敌人能够割断我们的头颅,也绝无法撼动我们坚定的信仰!”随后,在南昌,他们英勇奋战,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畴西等人也相继落入敌手,壮烈牺牲。唯有粟裕、刘英率领的800余众成功突破重围,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在身陷囹圄之际,英勇的方志敏烈士(居中)、刘畴西烈士(左侧)、以及王如痴烈士(右侧)三位烈士的形象,仍旧鲜明地刻印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三、青山回响:谭家桥红色记忆

谭家桥战役虽以失利告终,然而,红军战士们所展现出的面对强敌不屈不挠、英勇搏击、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却将永载史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崇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英勇的牺牲,宣扬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主张,极大地提升了党和红军的声望,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努力,奋斗不息。

今日漫步于谭家桥的沃土之上,往昔的烽火硝烟已随风消散,然而那段历史却镌刻在心,永不会被遗忘。谭家桥战斗遗址作为黄山区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黄山区在2010年于谭家桥镇隆重建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旨在缅怀中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战役中的英勇事迹。馆内设施包括瞻仰大厅、粟裕将军墓、战壕遗迹和战斗指挥台等,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78平方米。馆内陈列了由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收藏家罗文田先生倾力收藏的众多珍贵红军革命文物实物与图片,生动重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历程和辉煌岁月。展板图文并茂,展示了抗日先遣队战士使用过的日常用品、战斗武器以及信件等,全面展现了谭家桥战役的全貌以及红军英雄的英勇形象。

透过这些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历史文物原件——其中包括近千件国家一级至三级珍贵文物——以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粟裕将军率领部队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壮丽场景,心灵深受强烈震撼。2016年12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荣登《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众多游客汇聚谭家桥,缅怀英勇先烈,弘扬红色精神。每一件历史遗物、每一尊雕像,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往昔的英勇与坚韧。让我们铭记这段光辉历史,传承红色血脉,以先辈们为楷模,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不懈奋斗!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