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的风从不说话,却总把旧事吹到人们面前。几个世纪前,清廷在东南沿海经营海防,康熙皇帝盯住台湾与澎湖这条航线,不急不躁、收紧再收紧,直到对方自己崩塌。几百年后,围岛军演的雷达光影、经济清单的冷冰冰条款、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竟让人嗅到相同的味道:压力不是一瞬间的爆破,而是持续的捶打。
策略的回声:封锁与围岛的双重节奏
清初海禁从顺治延续到康熙,三藩既平,皇帝才把目光转回海上。郑成功在1661年拿下台省湾,彼时尚能以海外贸易维系数十万人的吃穿;到康熙亲政后,东南海面不再是郑氏的自由水域。与其说康熙选择猛攻,不如说他偏爱“把门关到只剩一线风”。封锁台湾海峡、切断粮布与日用品的往来,是先让对手的日常成为难题,再谈兵戎相见。
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法在今日看起来并不陌生。2022年8月,佩洛西窜台,大陆随即组织大规模实弹演习,北部、南部、东部海域连成一个环,百余架次军机与多艘舰舰互相穿插,导弹落点在岛周围画成了可视化的警戒圈。超市抢购、雷达紧张,只是最直观的反应。两年后,联合利剑-2024A在5月23到24日展开,从金门马祖到岛周边的封锁模拟,陆海空与火箭军的合成动作,让渔船与航线不得不临时退场。紧接着10月14日的联合利剑-2024B,清晨到傍晚的十三小时,把围堵推到临门一脚,战机穿越中线、夜间突袭同步,演习“贴脸”的含义不必多说。清廷当年不急着渡海,就是先用封锁动摇郑氏的内部;今日的军演常态化,把压力转化为每日可感的约束,效果的逻辑有相通之处。
少年继位与派系涌动:不稳的座位最容易倾斜
权力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自我稳定的结构。郑经在康熙二十年病逝(1681年),郑克塽年方十七,坐上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位置。台湾与厦门之间的航线被封,贸易失衡引发物价飙涨,岛上百姓怨声四起,内部派系趁机角力;少年的肩膀很难承载如此重量。紧澎湖一战把军事支柱打成了碎片,局面接连失去节拍。
政治的震荡从来不只在兵器间发生。2024年台北地检署对柯文哲发起突击,8月30日羁押禁见,9月5日以七千万元交保但限制出境;京华城案自5月2日起步,容积率从392%拉到840%,12月26日起诉柯文哲等十一人,求刑28年半。另一端,退役陆军中将高安国在2025年1月23日被高检署起诉,涉共谍案求刑十年以上;他81岁,曾任花东防卫司令,据称在2018到2024年间经统促党张安乐引荐,收取大陆资金、发展武装组织、吸收退役军人。7月4日开庭,他否认对不起国家,但通话日志成了证据的脉络。权力在巩固时常伴随清洗,派系在博弈时必然牵动社会的神经。把时间轴平行摆开,郑克塽继位后的派系角力,与今日在野力量的被清算,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内部不稳,最难抵御外部压力。
降将与借刀:施琅的海路与澎湖的炮火
清廷的办法并非只有一道。施琅在1621年生于福建晋江,少时入郑芝龙水师,1646年随郑成功抗清,海战经验是实打实的。风向在1662年逆转,郑成功疑其有异心,对施家父子下了杀手;施琅逃至厦门投清,从此与郑氏结下深仇。降将并非立刻被朝廷信任,直到1680年,他才被康熙授为福建水师提督。提督是清代重臣中的军事职位,掌一省兵权,尤其水师提督关系到海疆安危,既要能在海上指挥舰队,也要懂得沿海防务的千头万绪。
施琅不是单纯的执行者。他上书力主收台,得到康熙点头后,于1683年7月从铜山岛出发,率238艘战船直扑澎湖。刘国轩带郑军五十余艘迎战,炮火在海面咆哮,结果郑军主力被打得七零八落。澎湖是台湾的门,门一倒,屋内的人立即明白风向。8月郑克塽遣人送降书,施琅登台之后以安抚为先,设台湾府,安民、复贸易,把“新政”的姿态摆给百姓看。清廷没有大开杀戒,郑克塽被押解至北京赐宅养老,1695年病逝。施琅则在1696年病故,享年七十六,著有《海防要略》,系统海疆防务。康熙的收台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封锁—决战—善后”的三合一,降将成为关键的一柄刀,刀的力道来自其对海战和对手的熟悉。
经济命门与清单的冷处理
断粮止布是古代的封锁,现代则把经济管制与名单制裁嵌入日常。2022年8月16日,国台办公布首份“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并追加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等七人,冻结其在大陆资产、禁止入境,相关业务快速收缩。2024年5月16日,又对五名媒体人实施惩治,指其散布大陆负面假消息,演播室直播因此中断。台湾方面随即推动对大陆134项产品取消关税优惠,出口端的企业叫苦,高雄港订单锐减、工人失业增加成了具体画面。
经济的绳索还延伸到军购链条。大陆将部分美国军工企业纳入反制名单之后,台湾军购价格飙升,补给体系更显吃紧。2024年10月14日,沈伯洋、曹兴诚以及黑熊学院被列入惩治,关联企业全面封堵;2025年6月5日,沈伯洋企业再受重击。清单与关税、反制与军购,像是一张网正不断加密。回望康熙时代,郑氏贸易一断,岛内价格失控、派系交恶;如今大陆市场占台湾出口约四成,一旦被“卡脖子”,通胀压力抬头,企业与民众的日子就不可能不被影响。封锁不必每次都用炮火,经济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民心的轨迹:身份与归属的公开话题
兵与钱固重要,心的指向更不容忽视。2025年1月23日,台湾运动员李东宪在韩国亚太大师运动会领取铜牌时,高举五星红旗,他穿的是TPE队服,却直言自己是中国人。翌日陆委会宣布注销其台湾身份,连健保也一并作废。李东宪回应称,大陆身份证更好用,代表泱泱大国参赛,会有更多机会。岛内绿营激烈反对,但舆论反转的声音也很真切:行政工具是否能解决认同?
群体层面的风向同样值得观察。2025年3月7日,全国人大会议上王毅强调,台湾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是中国台湾省。央视发布相关动态后,侯佩岑第一时间转发并配上“坚持一个中国”的话题;赵又廷写下“只有一個中國”,张韶涵、欧阳娜娜、文淇、陈志朋、黄曦彦等上百位艺人跟进,配文“两岸一家”。3月8日陆委会发出警告,称疑涉与中共走太近;到了9月5日,又对舒淇、吴慷仁等转发阅兵贴文展开调查。流量时代的“表达”不会无形,它直触年轻人的社交场、讨论场。从历史经验当大陆一侧的秩序与机会感更强,岛内若又陷入派系冲撞与经济失衡,民意会自然向稳定处倾斜。郑氏末年百姓看见大陆安稳,心里的秤砣也在不言中移动。
产业与安全的角力:台积电的千亿棋步
任何岛屿社会,产业与安全的讨论都紧缠一起。2025年3月3日,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在白宫会见特朗普,宣布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美国,计划建三座晶圆厂、两座封装厂与一座研发中心;叠加亚利桑那州既有的650亿美元,总额达到1650亿。特朗普将其归入美国国家安全的叙事框架。台湾股市为此震荡,岛内许多人怒斥“卖台求荣”。魏哲家在6月3日承认五年内完成这笔钱很难,但态度仍在推进。台积电占台湾GDP约15%,员工约20万,如此体量的外移让就业、房地产和产业链上数十万家庭的生活预期发生变化。其他政党难得合声批评执政党,街头抗议增多。郑经当年试图靠海外贸易续命,如今的抱美策略与空心化风险,使百姓的日常压力不再是抽象词。
数据背后的呼吸: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叠加效应
把几个指标放在桌面上更直观。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约2.5%,与大陆6%的增速相较差距明显;通胀约3%,失业率约4.5%,年轻人外流进一步加速。政治层面,赖清德遭遇国会杯葛,防务预算推进不畅;能源政策摇摆,核电不推却又面临缺电压力。社会层面,老龄化加速、出生率居全球最低,房价收入比约十五倍,精神压力与离婚率居高不下。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关税壁垒让出口端承压,即便军售增加,成本亦难以承受。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焦虑成了一个气候,慢慢渗入家庭、企业与公共空间。
从巡江南到丈量土地:善后才见功夫
历史的亮点往往不在战时,而在战后的安排。康熙收台后,设府县、丈量土地、分发种子,恢复贸易与税赋秩序,让百姓尽快回到可预期的生活。施琅巡视港口,监督贡赋与航线管理,把海防与基层治理捆绑起来做。康熙晚年巡江南,下令上报台湾税银,海疆稳定从纸面进到章程。收台一役后,清廷没有停在胜利那一刻,而是把台湾纳入制度化的治理格局,这就是“永固”的含义。
制度小识:官爵与海防的逻辑
清代官制中,提督属于省一级的军事长官,掌一省兵权,水师提督更重在海疆;澎湖作为台海要冲,是海防布局中的天然节点。封爵体系里,王、郡王、一等至三等公侯伯子男递降,所谓“铁帽子王”意指某些勋爵世袭不降,但这类特权极少,海防实际权力更多系于皇帝信任与军功表现。也因此,像施琅这样的水师提督,其实在海上拥有比许多有爵位却无兵权的人更具象的权力与责任。
历史里的意味
康熙并不相信蛮力能解决所有问题,他更偏向用结构性的压力重塑局面:封锁、决战、善后三段式连贯推进。澎湖的炮火只是转折点,真正改变台湾的是其后秩序的再造。今天围岛军演与经济清单让压力成为日常,政治清洗与产业外移则制造了内部的不稳与焦虑;民意不可能不被这些连锁反应拉扯。李东宪的旗帜与上百艺人的转发,是微小却可感的民心摆动;柯文哲与高安国的案件,说明权力的稳定成本在上升;台积电的千亿棋步,把“安全”转译为产业的版图变动,却让岛内年轻人的职业预期亮起红灯。
康熙时代的一句老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海防与财政就是那个时代的“戎”。施琅在《海防要略》里讲的不过是如何让海面不再成为敌人自由行走之地;今天各类组合拳的本质,也在于不让岛内政治与经济有“自由脱轨”的空间。历史不是拿来背诵的,它像潮水,拍一次岸,留下一次痕。台湾在郑氏末路的内乱与封锁压迫下选择了投降;现代的六件事,把社会的裂痕与压力线清清楚楚标在地图上。统一的大势并非来自某一次军事行动,而是来自一系列让对手难以维持分裂状态的结构性推力。谁能在这些风浪里稳住内政、维持秩序、修复民意,谁就更接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