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上市的胶带龙头到北交所IPO的电池代工厂,“力王”二字背后暗藏产业割裂。名牌还是杂牌?答案藏在三类企业的命运岔路中。
胶带王者:中山“力王”的全球野心
“力王LuxKing”在胶粘领域是不折不扣的名牌——1995年创立于广东中山,2005年登陆新加坡主板,手握“中国著名品牌”“广东省用户满意产品”等多项权威认证。其技术实力堪称行业标杆:
产学研壁垒: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研发中心,高端电子胶带打破国际垄断,产品出口全球30余国;认证护城河:全线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美国UL认证,工厂实验室获国际计量标准认证;隐形冠军地位:为国际电子巨头供应光学胶带,BOPP薄膜产能稳居华南前三。
“力王胶带”四字在工业界含金量十足——但消费者鲜少知晓,这仅是“力王宇宙”的冰山一角。
厨房新贵:红点奖收割机的逆袭
另一支“广东力王厨房用品”则用设计征服世界:
国际奖项屠榜:2018-2023年狂揽5项德国红点设计奖,大马士革钢刀斩获广交会CF金奖;渠道高端化:进驻美国梅西百货、德国Galeria百货,彩色不粘刀专利掀起全球厨房色彩革命;专利护体:累计120项专利技术,陶瓷刀硬度超传统钢刀3倍,被认证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当主妇为一把“力王刀”豪掷千元时,品牌溢价已不言自明——可惜此“力王”非彼“力王”,厨房与胶带业务毫无股权关联。
电池困局:代工依赖下的“伪名牌”
真正的争议焦点在力王股份(电池生产商):
代工烙印:锌锰电池超70%收入靠贴牌生产,自有品牌“Kendal”占比不足3%,毛利率仅26.29%,远低于南孚电池50%的毛利水平;技术质疑:招股书宣称“性能超国标50%”,遭北交所问询后改口“数据引自第三方,与竞品无优劣之分”;电子烟赌注:为扭转颓势押注电子烟锂电池,78%收入依赖两家客户,政策风险下被讽“刀尖跳舞”。
更致命的是股权纠纷:创始人李维海、王红旗陷12.5%股权争夺战,二审未决恐冲击北交所IPO。当同行野马电池年入11亿时,力王电池仍在“代工求生”的泥潭挣扎。
割裂根源:商标乱战与认知陷阱
“力王”品牌价值坍塌的背后,是三类企业的致命差异:
商标权分散:胶带“力王”属中山新亚洲公司,厨房“力王”归阳江厨具厂,电池“力王”为东莞企业——三家独立法人互无授权,却共享同一品牌名;C端认知短板:胶带和厨房力王深耕B端市场,大众知名度低;电池力王虽直面消费者,但渠道铺货量被南孚碾压;李鬼横行:2021年“世界力王”借演唱会名义非法集资,APP“购了么”以传销模式收割投资者,进一步污名化品牌。
消费者在超市拿起一盒力王电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与红点奖刀具的“血缘”为零——这种认知混乱,恰是品牌最大的悲剧。
破局之路:名牌认证的生死线
力王系若要摆脱“伪名牌”质疑,需跨越三重天堑:
胶带王者:打破“工业隐形冠军”魔咒,学习3M打造民用爆款;厨房新贵:警惕设计内卷,将红点奖转化为国内市场份额;电池困兽:终止对电子烟的赌命依赖,用研发投入洗刷“代工厂”标签。
尤其电池力王,若北交所IPO因股权纠纷折戟,或彻底坐实“杂牌”命运。
“力王”二字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复杂光谱——胶带与刀具板块证明本土品牌能闪耀国际,而代工依赖的电池业务则警醒“贴牌易,创牌难”。当消费者手握力王胶带时,不会想到同一品牌名下的电池厂正深陷股权官司;当主妇炫耀力王刀具时,也不知力王电池在超市货架积灰。
点击关注,看更多国民品牌浮沉录!点赞支持真正用品质说话的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