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SJ》在9月5日的报道里提到,在中国的阅兵现场,歼-20S隐形战斗机第一次正式露面啦。
这款全球首开的双座隐形战斗机呀,可不是普通的训练机或备用平台,而是承担着空中指挥枢纽的任务,副驾驶主要负责操控无人机编队、掌控电子战设备,还能引导远程导弹,展现出了典型的体系作战特点。
这个设计思路表明,中国空军不再只是单纯追求单机的强大,而是在打造以信息为核心的人机协同网络,打破了多年来美军在第五代空战领域的垄断格局。
文章说,歼-20S不仅在技术水平上差不多甚至超过F-35和F-22,更在“doctrinal shift(作战理念转型)”方面,展现出未来空战的新趋势:空中平台不再只是发射火力的工具,而变成了数据整合、指挥调度、协同作战的中枢核心。
这种思路的转变,比单纯的性能提升还要更具颠覆性的影响。
过去十年,西方媒体一直对歼-20系列抱着打击态度,要么说它是在抄袭别人的,要么盯着进口发动机不松口,甚至连它到底是不是具备真正的隐身能力,都曾多次提出质疑。
不过,这次美媒的报道倒是少见地承认了,直言歼-20S已经成为对F-22和F-35的可信威胁,原因不光是因为装备了国产WS-15发动机,实现了超音速巡航,也不只是因为具备像EOTS一样的360度感知系统,更因为它的整体设计初衷本身就是作为作战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这也是西方罕见的公开正面评价歼-20系列在战略层面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F-35长时间负责体系连接器的美军空战体系中,突然看到中国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让他们的心理预期被彻底打乱。
为何把作战理念的转变看作是更高的层次呢?原因在于,它决定了这场战斗到底怎么打,规则由此而定。
以往的军备竞赛,主要关心的平台性能,比如速度、航程、载弹量啥的,都是为了在战术层面上争个优劣。
而战斗思想的转变,则是在战略高度上调整的作战规则。
比方说,美国的F-35不仅仅是为了隐形或攻击能力而设计的,而更像是整个空军作战体系的指挥中枢,承担着预警、电子战、指挥调度和协同作战等多个重要任务。
现在歼-20S又升级了一个档次,不仅作为空中优势战机,还能同时担任指挥平台的角色。
这说明它既能正面较量,也能搞体系对抗,你还怎么跟我较劲?
这跟F-35那种天生就不太靠谱的飞行员完全不一样,F-35在设计上确实妥协了不少,虽然它也能承担信息中枢的任务,但也只是具备这个功能而已,而像歼-20S这样专门打造的空中枢纽,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所以我才说歼-20S是个颠覆性存在,属于更高级别的战机。
一直以来,“创新”、“规则”、“颠覆”这几个词,经常拿来形容美军,可如今的美军,在作战思路上反倒被自己设定的框架给绑死了。
F-22项目早在2000年代就停掉了,这款空中优势战斗机的定位也没有赶上整体作战体系化发展的节奏;而F-35虽然采用了全系统整合的设计,但在实际部署中却遇到维护成本高、数据接口限制、软件升级缓慢等难题,导致它难以发挥出本来应该有的实力。
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军方在过去二十年的反恐行动中培养出来的战斗思路,主要还是以欺负那些实力较弱的目标为主要方式,没能把应对大国对抗的战略理念好好调整和提升。
这不仅仅是由于船太大调头困难的问题,也不是先进平台遇到不巧时期的缘故,而是美国的军事思维已经死板了,习惯了压制对手,习惯了在战争中必须占据制空权,认为这样的局面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当然,没有中国的突然崛起,美国的骄傲也是有其理由的,毕竟你不用为了打阿富汗而建立太多多余的体系,这就意味着美军不会主动去调整既定规则。
跟之前比起来,这次中国的阅兵里,除了歼-20S外,还有不少装备也展现出了作战理念的系统化升级。
比方说,这次亮相的核三位一体首次把陆基、海基、空基全部投送平台都集中展示出来,说明中国的战略威慑不再是零散的点状力量,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性威慑体系。
多款高超音速导弹专门瞄准航母战斗群,用速度换取纵深,用精准来代替范围,意图打破美军在海上的机动优势。
很多无人设备集体出现,比如水下无人潜航器、空中蜂群无人机、机器人地面作战平台啥的,都能在与歼-20S合作的情况下,组成一个网状的战斗体系,增强整体作战能力。
再加上那些高功率定向能反无人系统,形成了激光、导弹、火炮三合一的反制平台,远不止传统的防空体系那点东西。
这些可不只是某一款武器多么厉害,而是它背后整体体系思路逐渐形成的结果。
所以,这次阅兵展现的不仅仅是装备水平的提升,更代表了作战思路的整体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