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妈在武汉山姆会员店用3升大桶接取免费续杯饮料,工作人员劝阻无效,这一幕被拍下后引发全网热议。
近日,武汉山姆会员商店(江岸店)内,一位中年女性顾客手持容量达3升的大塑料桶,在提供免费续杯服务的自助饮料机前接取饮品。面对工作人员的多次劝阻,这位大妈坚持将容器装满后方才离开。
这一场景被其他顾客拍下并上传网络后,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了关于消费伦理、规则边界与商家管理的广泛讨论。
01 事件始末,规则漏洞遭遇极致利用
山姆会员店的“冻饮免费续杯服务”原本是其餐吧为会员提供的一项特色福利:会员购买指定饮品后,凭当天购买凭证或杯身标签即可无限次免费续杯。
然而,这位大妈使用的并非店内标准杯型,而是山姆店内出售的3升装橙汁桶,且据官方后续证实,她并未支付任何指定费用,因此其行为本质上并不符合规定。
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口头劝阻,但考虑到顾客年龄较大,未采取强硬措施阻止,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大妈将桶装满后离开。
02 舆论两极分化,公道自在人心
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网友反应呈现两极分化。绝大多数网友对大妈的行为表示谴责,认为这种贪图小利的行为有损社会公德,也可能误导他人模仿。
不少网友担忧,此类行为若频繁出现,可能导致山姆取消免费续杯服务,最终使守规则会员的利益受损。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类似情况在零售行业早有先例。
也有部分网友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会员支付了年费,享受这点福利无可厚非,甚至觉得一杯饮料成本低廉,商家不必过于计较。
03 历史教训,滥用福利的“公地悲剧”
类似因过度索取而导致服务取消的情况在商业史上并不罕见。必胜客的自助沙拉、宜家的免费咖啡等服务,均因被消费者过度索取而最终终止。
这些案例反映了“公地悲剧”在消费领域的体现——当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公共资源或服务可能被过度消耗,最终导致全体利益受损。
商家提供福利的初衷是基于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契约,一旦这种信任被破坏,商家可能不得不取消福利或加强限制,从而影响所有消费者的体验。
04 解决方案,规则细化与消费伦理的双重提升
面对规则模糊带来的问题,行业专家建议商家可从两方面改进服务:通过技术手段如关联会员卡记录续杯频率、设置单次出杯量限制;参考Costco试吃份量管控经验,公示明确的服务公约。
具体而言,山姆可以限定续杯仅限现场饮用、必须使用店内提供的标准杯型,并在显著位置提醒消费者合理使用权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则需要明确“会员权益”并不等同于“无限索取权”,应当遵循文明消费原则,保持理性和克制,做到适度消费。
山姆门店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时没有取消免费续杯服务的计划,但会听取各方建议,对服务进行规范和改进。
这起事件看似只是关于一杯饮料的小事,却折射出当下消费环境中规则意识与公德心的大问题。
商家需要细化规则、加强引导,消费者也需明白: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共同维护,任何优惠政策的可持续性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正如业内人士所提醒:“付费会员制本质是商家与顾客间的信任契约,唯有守住规则底线,才能让福利真正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