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空军开放日不仅展出了首次静态亮相的歼-20这款重磅武器,还展示了国内首批列装的四代机苏-27UBK。在过去33年里,中国空军从这两款战机开始跨越,一路领先美国空军进入了六代机时代,这段历程非常有意思。
▲以前歼-20几乎都是一飞即逝,很少停下来展示。
回到1990年,中国空军的处境非常严峻。那时候,随着四代战机逐渐普及,周边国家几乎都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了一定数量的四代机。比如巴基斯坦早早配备了40架F-16AB,而且在80年代后期,还订购了更多F-16。印度先是从法国买来了“幻影-2000”,紧接着又从苏联获得了米格-29,显得不甘示弱。日本已经使用F-15J重型战斗机近十年,还正计划在美国帮助下,联合研发中型F-2战机,来弥补F-15J高昂成本带来的数量缺口。连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也分别装配了F-16和米格-29。
▲日本的F-15J曾经构成了极具威胁的力量
当时,除了局势较为动荡的东南亚和地位独特的蒙古,国内周边的邻国大多已经进入了四代机时代。空军试图引进F-16AB、“幻影-2000”和F-14等机型,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成功,实际上只能靠出口成熟的歼-7M衍生机型来支撑主力。正因如此,1992年交付的首批苏-27SKUBK对中国来说价值显而易见。中航工业在亲自体验过这款堪比F-15的优秀战机后,最终决定轻重机并进,走内外结合的发展路线。轻重机方面有歼-10和苏-27,或者说国产化的歼-11;内外则双管齐下,既依靠自主研发,也积极学习国外技术。
▲歼-10最终取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几年前,很多人习惯用传统商业公司竞争的思路来看待国内两大战斗机设计所之间的关系,完全没意识到在国内两家更多是合作而非竞争,尤其是在那段艰难时期。虽然歼-11项目主要由北方牵头仿制苏-27,但南方也深度参与其中。歼-11量产推动了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制造和设计水平提升,这种进步也必然回馈给南方。现在看来,北方之所以没能拿下五代重型机的竞标,关键在于没能预判技术的发展趋势,而歼-20的出现并达到如今的水准,是整个航空工业共同发力的结果。20年间,从歼-7E首飞到歼-20首飞,这其中的因素很多,而吸取苏-27的设计制造经验,确实起到了重要帮助。
▲歼-20如今的实力无需多言
进入五代机领域后,中航工业的技术基础其实已经相当稳固。对比冷战时期美苏航空工业的发展情况,国内这十几年的进步属于正常节奏。之所以五代半、六代机频频亮相,而美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主要还是因为美方表现不尽如人意。举个例子,随着歼-20A、歼-20S和歼-35一同亮相,美国急切希望拿到F-35 Block4,但洛克希德·马丁最新给出的交付时间是2030年。换句话说,未来五年内,美军只能眼看着歼-20A和歼-20S凭借五代半阵容称霸,真正接收理论上的五代半机型得等到六代机开始服役的2030年了。
▲F-22A现在也显得有些过时了
美军显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洛克希德马丁的说法也挺有道理,他们认为F-35 Block4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限制了稀土材料的出口,而F-35 Block4正打算用最新一代的氮化镓材料。不过问题是,F-35 Block4在中国实施管制之前,就已经因为软件问题耽搁了。而且随着美国空军六代机项目意外落到波音手上,洛马没了项目来源后,F-35系列的问题接二连三。与此同时,洛马提出改造F-35,让它具备“堪比六代机战力”的计划,也多次提交给美国国会。说这中间没关联,谁都不会信。
确实,F-35这几年表现得相当不给力。
苏联解体后,很多国家都拿到了“侧卫”,还有专门为印度量身打造的高配版苏-30MKI。可是真正能借鉴这些经验,推动航空走进隐身时代,甚至启动六代机研发的,只有中国。说到底,苏-27确实功不可没,可是国内的决心和投入才是最关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