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总统上台半年,支持率就跌到四成都不到,老百姓买包薯片都要犹豫半天,这算不算一场“经济政变”的代价?
不是战争,却像打仗一样征税;不发一枪,但家家户户的钱包都在流血。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全球贸易体系——从2025年4月开始,他一口气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础关税”,紧接着对中国25%、欧盟15%,半导体、汽车、药品全被卷入战局。理由听着挺正义:保护美国工人,让工厂烟囱重新冒烟。可现实呢?半年过去,工厂没见多冒几缕烟,超市货架上的价格标签倒是涨得噼啪作响。
我们先别急着骂他疯了,也别忙着说“早就知道”。真正值得琢磨的是:为什么一个看似能赢的政治口号,落地后却成了全民买单的灾难?答案不在华盛顿的演讲稿里,而在俄亥俄主妇的购物小票上,在底特律失业工人的信用卡账单里。
一、你以为打的是外国,其实砸的是自家厨房
你去趟超市就知道什么叫“隐形税收”。牛奶贵了30美分,香蕉贵了两毛,连牙膏都悄悄换了价签。零售商不傻,他们直接把进口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耶鲁预算实验室算过一笔账:光是2025年头三个月的新关税,每个家庭平均得多掏3800美元。这不是理论模型,是你孩子今年上不了夏令营,是你老婆推迟了换车计划。
更讽刺的是,这些钱根本没进国库多少。BNP Paribas的研究说,未来十年可能收3.3万亿,但前提是企业不转移生产、消费者不缩减开支——可这两件事已经发生了。J.P. Morgan看得更透:关税本质是向本国居民征税,名义上惩罚中国、欧盟,实际是让中产家庭为“制造业复兴梦”垫资。
就像你家邻居为了赶走野猫,在院子里烧轮胎。烟确实熏跑了猫,可你自己也呛得直咳嗽,窗户不敢开,晾在外面的衣服全是味儿。这买卖划算吗?
二、岗位没回来,失业率先爬起来了
特朗普总说:“关税能让工作回来。”可数据不会演戏。6月份全国裁员12万,招聘才8万,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净流失。8月更惨,新增岗位只有2.2万,失业率冲到4.3%。纽约联储调查显示,找工作的人里,只有44.9%觉得自己还能找到新工作——这是2013年以来最低的信心值。
锈带地区的工厂主们本来还抱有希望,结果发现事情完全反了过来。匹兹堡的钢铁厂、密歇根的汽车装配线、得州的电子组装车间,纷纷减产。为啥?因为关键零部件也被加税了。供应链一乱,订单延期,客户跑路,最后只能裁员保命。
IMF在9月11日的报告里毫不客气地指出:过去一年,美国实际少创造了91.1万个岗位。制造业PMI连续两个季度低于50的荣枯线,工厂经理们的信心比冬天的水管还容易冻裂。
最痛的还不是数字,是人心。那些曾经在集会上挥舞旗帜的蓝领工人,现在在Reddit论坛上骂街:“他说要为我们而战,结果第一个开刀的就是我们。”
三、债务雪球滚起来的时候,没人能站着躲过去
当工资停滞、物价上涨、工作难找时,普通人怎么办?刷信用卡。
第二季度,美国信用卡总债务飙到18.39万亿美元,逾期90天以上的比例达到4.4%,创下十年新高。这意味着每23个持卡人里就有1个已经还不上了。银行催收信像雪花一样飞进邮箱,家庭预算表上红笔划掉的项目越来越多。
有人可能会说:“至少股市还在涨啊。”没错,标普500在8月冲到了6600点,华尔街交易员喝着香槟庆祝。可问题是,有多少普通家庭真正在股市里赚钱?大多数人连账户都没有,他们在乎的是下个月房贷能不能交,孩子学校午餐费够不够。
这就像一场暴雨中,富人撑起了伞,穷人却被要求修堤坝。政策的设计逻辑错了位:本想用关税减少公共债务,结果先把私人债务炸了个窟窿。
四、美联储夹在火与冰之间,下一步怎么走都是错
现在最头疼的可能是美联储。一边是失业率抬头,就业市场冰凉;另一边是CPI从7月的2.7%跳到8月的2.9%,通胀又有复燃迹象。降息怕刺激物价,不降息又压不住经济下滑。
9月15日,CBO主任菲利普·斯瓦格尔公开承认:特朗普的关税确实在推高通胀,虽然幅度不大,但持续存在。这就等于给货币政策出了道无解题——你救就业,通胀反弹;控通胀,经济更冷。
市场波动越来越大,投资者像在玩抢椅子游戏,音乐一停就得抢位置。而普通人呢?只能继续扛着涨价和裁员的风险,在不确定中过日子。
五、那么问题来了:这场“自残式爱国”还能撑多久?
我们回头看,特朗普这套打法从2018年玩到现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表演经济学:通过制造外部敌人,转移内部矛盾。短期看,好像提振了民族情绪;长期看,代价全由普通人承担。
他曾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结果棋盘下的地基已经开始松动。支持率跌到38-40%,国会听证会上财政部长被议员拍桌子质问,民意如退潮后的沙滩,裸露出满地狼藉。
也许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一个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让你的日子越过越紧巴,你还愿意相信他的承诺吗?当“美国优先”变成“美国独自承受”,全球伙伴纷纷反击,这条路到底还能走多远?
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失败,而是一次关于国家信任的透支。它提醒我们:任何忽视基本经济规律的政治豪赌,最终都会让最无力承担风险的人来埋单。
而这笔账,不会因为一次选举胜利就被抹去。